來源:西北地勘院 寇昭娟 發布時間:2023-04-21 10:46:23 瀏覽次數:14745
作為一名在冶金地質工作了12年的女地質工程師,雖然不能像男同事們那樣,“大山為伴,天為被,地為床,為祖國尋找富饒的礦藏”,但通過顯微鏡下巖礦鑒定分析,提供一些輔助支撐,也讓我倍感自豪。
在外人看來,這些“石頭”枯燥無味,暗淡無色,既沒有鮮花的五彩斑斕,也沒有誘人芳香,而在地質人眼里“石頭”卻是一塊“寶”,它猶如時光老人,見證并記錄了滄海桑田之變化,地殼之演變,構造之形成,時代之變遷,把它們刻在自己的“身軀”中,供我們地質人去研究、探索。
三大巖類———巖漿巖、沉積巖、變質巖,具有不同的形成地質背景,進而結構構造顯著不同,在顯微鏡下猶如一幅幅油畫展開,訴說著各自的故事。在我看來,三大巖類各有各的獨特之處,正如人生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特點。
巖漿巖———破漿而成,保持本色
巖漿巖又稱火成巖,是由巖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后,冷卻、凝固所形成的巖石,有明顯的礦物晶體顆粒,大部分巖漿巖都是塊狀結晶的巖石,具有自形?半自形粒狀結構,如橄欖巖、輝長巖、閃長巖、花崗巖等,只有少數急速冷卻形成的玻璃質巖石,如黑耀巖,外貌像瀝青,完全由玻璃質組成。
巖漿巖的結構構造,在三大巖類中,最容易辨認,透明礦物基本都按自己有利的結晶條件形成,保持“本色”,光性特征在顯微鏡下一覽無余;它的這種特征猶如青少年時期求學的我們,未見風雨,未曾摔打,保持本色本真,按自己的喜好做事情就好,不必考慮過多的外在因素和干擾。
沉積巖———風雨洗禮,嶄露頭角
沉積巖是在地殼表層的條件下,由母巖的風化產物、火山物質、有機物質等沉積巖的原始物質成分,經過搬運作用、沉積作用以及沉積后作用形成。
沉積巖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:他生沉積巖和自生沉積巖,他生沉積巖以陸源碎屑巖為主(礫巖、砂巖、粉砂巖、泥質巖等);自生沉積巖以碳酸鹽巖為主。
沉積巖的原始物質成分,在地表經過風吹日曬,物理、化學作用的改造,進而粒度、磨圓度、分選性開始發生變化,各自重新組合。而這個過程,猶如剛參加工作、剛踏入社校樣會的我們,在外部環境的改造下,自身也發生了一些變化。比如分選性是指礦物粒徑大小的均勻程度,粒度大小越均勻代表分選性越好,這和我們人類自身發展規律有些相似。
比如我們在學生時代,基本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性格特點結交朋友,沒有夾雜其他成分,是真正意義上的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,可以說共同點很多,類似于“分選性好”;但是踏入社會,參加工作后,與更多人的接觸、合作,彼此互相要包容、理解,可能性格、愛好相差很大的人,需要彼此在一起共同合作完成目標任務,這時候“分選性自然會差一點”,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自身棱角也會多多少少被“磨圓一些”。
變質巖———見證歲月,不懼阻礙
變質巖是指地殼中原有的沉積巖、巖漿巖,在一定溫度、壓力或其他地質作用下,改變原有的結構、構造或成分而形成新的巖石。如大理巖就是一種石灰巖變質而成的新巖石。
由于溫度、壓力的高低不同,構造變形的強弱致使變質程度高低也不同。如變余砂巖、板巖、千枚巖等,變質程度低,局部殘留原巖的組構成分;矽卡巖、榴輝巖等為高級變質巖,經過高溫、高壓,礦物已經全部變質重結晶,粒度也發生顯著變化;構造變形強烈的糜棱巖,可見各種顯微變形構造:變形紋、變形帶、云母魚、核幔構造等,依據這些顯微構造變形,從顯微鏡下可以分析剪切強弱程度、剪切方向等。
變質巖由于受到各種作用的疊加及改造,整體結構構造難度大于巖漿巖、沉積巖;有的甚至有幾期變形作用疊加,原巖已經“面目全非”。這也讓人聯想到,變質巖更像人生的中年或老年階段,經歷歲月的洗禮,歷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各種壓力考驗,該咽的咽了,該留的留下了,哪怕是臉上細小的皺紋,也有故事。這時的我們,更像生活的智者可以坦然面對人生,不再像最初那樣,一受到外界干擾,就會發生變化。
萬物皆有靈,巖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我們提供價值,研究巖石本身具有很重要的意義:一是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礦產都產于巖石中;二是通過巖石可以研究地質構造地貌特征;三是通過巖石可以研究地殼發展歷史,了解古地理環境特征。而在我看來,巖石是有生命的,它的一生也是波瀾壯闊、跌宕起伏的。就像人生,就像企業的發展,有高潮期,有低谷期,只有高低起伏的經歷,歷經風雨洗禮后才能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。